今天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个被千百年来反复描绘的历史人物——商纣王。他真的如后世史书与传说中那样,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典型的“暴君”与“反派”吗?还是说,他其实背负了太多误解与夸张的指责?
在历代流传的记载里,纣王几乎成了奢靡、荒淫与残暴的代名词。他的形象被描绘得仿佛现代电影中的超级反派:沉溺于美酒和无休止的宴饮,酷爱豪华工程,兴建庞大的宫殿与园林,让百姓背负沉重赋税;甚至传言他对神灵毫无敬畏,常以亵渎的言行挑衅传统。这种种描述,使得纣王仿佛成为一个古代的“奢侈品收藏家”和“不夜天的狂欢主持人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们的生活被渲染成表面繁华、实则沉重的“永恒宴会”。
然而,春秋时期的子贡却曾经提出疑问:“纣王真的坏到这种程度吗?”他认为,纣王更像是一个因政治斗争而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“明星”,他的过失被无数倍放大,甚至虚构。换句话说,他可能只是一个在历史舞台上被迫承担“反派角色”的主角。毕竟,历史的书写往往出自胜利者之手,难免带有偏见和目的。商朝覆灭之后,关于纣王的记载就像被“二次剪辑”的影像资料,经过夸张、渲染,原本的真实面貌早已难以还原。
展开剩余64%从出土文物与史料来看,商朝社会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血腥与残酷色彩。频繁的战争带来大量俘虏,而这些俘虏常被作为殉葬品陪葬死者,奴隶同样难逃此命运。几乎所有王公贵族在去世时,都会要求随从殉葬。纣王在位期间,曾经推行了一项打破旧制的改革——废除活人殉葬,改用牲畜代替。这一举措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进步而人道的,但在当时却被认为大逆不道,触怒了诸侯与保守势力,他们指责纣王不尊祖先、不敬神明,最终结盟反抗,使纣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。面对孤立与失败,他选择以自尽的方式结束生命。就这一点而言,纣王的改革精神实际上值得肯定。
事实上,不少近现代学者都为纣王“平反”过。毛主席曾评价说,纣王并非一无是处,也绝非如戏曲、小说里所描绘的那样残暴。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非凡的才干,是一个颇有能力的统治者。同样,郭沫若通过研究提出,纣王在位期间成功将两淮、山东等东夷部落纳入中原版图,这是中华民族早期统一的重要里程碑。他认为,这一历史成就的价值,甚至超过了后来周族的灭商。
再回看《牧誓》对纣王的指控,主要集中在“不敬祖先、不亲宗族、沉迷女色、用人不当”等方面。其实这些罪名,很可能是周武王为了师出有名而罗列的理由。至于传说中残忍的统治细节,史料中并没有确凿证据支撑。换句话说,纣王“暴虐无道”的形象,很大程度上是后世政治需要的产物。
综上来看,纣王并非单纯的“暴君”。他既是历史叙事中的牺牲者,也是早期王朝中一位敢于改革、有所建树的君主。或许他确实存在骄矜与失误,但将其完全妖魔化,并不能公正地评价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。纣王的真实面貌,至今仍笼罩在历史迷雾之中,但他未必配得上“千古暴君”的恶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杆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