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孩子烧了三天,退烧药一退又烧起来,现在呼吸像拉风箱一样……”
深夜急诊室里,一位妈妈抱着1岁多的宝宝急得直掉眼泪。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,流感检测阴性,但孩子胸片却显示两肺纹理增粗——这并非普通感冒,而是让无数家长闻风丧胆的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每年有超3300万5岁以下儿童感染,其中约6万患儿因此死亡。它无声潜入千家万户,却总被误认为"普通感冒",直到孩子喘不上气才惊觉事态严重。
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?呼吸道合胞病毒(简称RSV)是一种RNA病毒,属于副黏病毒科。它的名字听起来陌生,但它的危害却远超想象!
1. RSV的“恐怖之处”
· 传染性强:RSV的传染性是轮状病毒的近2倍!它通过飞沫传播(咳嗽、打喷嚏)、接触传播(污染的手、玩具、门把手等)迅速扩散。
展开剩余83%· 高危人群:虽然所有人都可能感染,但5岁以下儿童、老年人、免疫力低下者是重灾区。全球每年约有360万儿童因RSV住院,10万儿童死亡,其中一半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!
· 潜伏期短:感染后2-8天就会发病,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,极易被忽视,但病情可能迅速恶化。
2. RSV的“季节性”
· 北方:冬春季高发;
· 南方:雨季潮湿时活跃;
· 全年威胁: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RSV几乎全年肆虐。
RSV感染有哪些表现?RSV感染的症状因年龄和免疫力差异而不同,但有一个共同点:婴幼儿和老年人更容易发展为重症!
1. 轻度症状(多数人)
· 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喉咙痛;
· 低烧或不发烧,类似普通感冒。
2. 重度症状(需警惕!)
· 婴幼儿:
· 喂养困难、拒奶、异常哭闹;
· 呼吸急促、鼻翼扇动、胸骨凹陷(三凹征);
· 嗜睡、烦躁不安,甚至出现紫绀(口唇发紫)。
· 老年人:
· 呼吸困难、肺炎、心力衰竭;
· 如果本身有慢性病(如COPD、心脏病),风险更高。
传播途径:
· 飞沫传播:咳嗽、打喷嚏时喷出的病毒可在空气中存活30分钟
· 接触传播:门把手、玩具等物体表面病毒可存活6小时
· 亲密接触:家庭内传播率高达70%,尤其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老人
RSV感染后,真的无药可救吗?目前,尚无针对RSV的特效疫苗或抗病毒药物,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!
对症治疗:
轻症:多休息、多喝水,使用退烧药或雾化治疗缓解症状;
重症:需住院吸氧、呼吸支持,甚至使用机械通气。
抗病毒药物:
α1b干扰素雾化吸入:可抑制病毒复制,缓解症状;
齐瑞索韦(全球首款口服抗RSV药物):2025年被WHO列入优先药物清单,能缩短病程、降低病毒载量,且安全性高(尤其适合婴幼儿)。
重要提醒:
抗生素无效!RSV是病毒,滥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,加重病情;
不要自行用药!尤其是婴幼儿,药物剂量需严格计算,务必遵医嘱。
如何科学预防RSV?既然RSV如此危险,家长和社会该如何防御?以下是最实用的5大措施!
1. 高危人群:戴口罩是刚需!
婴幼儿: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,尤其是幼儿园、游乐场;
老年人:减少外出,必要时佩戴N95口罩;
青壮年:如果自己感染,务必佩戴口罩,避免传染家人!
2. 勤洗手,别小看“15秒”
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搓洗至少15秒,重点清洁指缝、指甲缝;
接触公共物品(门把手、电梯按钮)后,避免用手摸眼、鼻、口。
3. 通风和清洁,家里要“消毒”
每日通风2次,每次30分钟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;
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表面(玩具、桌椅、门把手);
婴幼儿用品(奶瓶、安抚奶嘴)需高温消毒。
4. 避免“亲密接触”
不与他人共用餐具、水杯;
避免亲吻婴幼儿的脸颊、额头,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!
5. 接种疫苗(未来可期)
2023年起,针对老年人和孕妇的RSV疫苗已在多国获批,我国也在加速研发;
家长可咨询医生:是否适合为高危婴幼儿使用预防性药物(如单克隆抗体)。
RSV感染的长期风险RSV不仅是急性感染的“杀手”,还可能留下长期健康隐患!
· 婴幼儿:感染后可能增加日后反复喘息、支气管哮喘的风险;
· 老年人:可能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加重,甚至死亡。
专家建议:
·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,一旦出现呼吸急促、嗜睡等症状,立即就医;
· 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,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(使用指脉氧仪),早发现早干预。
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、呼吸急促、口唇发绀、精神萎靡,请立即前往设有儿科急诊的医院。
在病毒面前,预防永远是最好的处方。 一次认真的洗手、一个及时的口罩、一次明智的隔离决定,都可能成为孩子健康呼吸的守护墙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加杠杆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