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银幕上最像狐狸的妲己形象,让人们一次又一次联想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人物。那么,真实历史中的妲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?其实,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巨大的争议。
首先要说的是,妲己是否真实存在,本身就难以确定。根据史籍的记载,她原本出身于有苏氏部落。由于部落在战争中战败,妲己便作为“贡品”被献给了殷纣王帝辛,从此与纣王一同沉迷享乐。然而,这些记载并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支持。迄今为止,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出现与妲己直接相关的文物或文字信息。直到两三百年后的《国语》中,才首次出现关于她的文字:“殷辛伐有苏,有苏氏以妲己女焉,妲己有宠,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。”也就是说,在历史最初的记载里,妲己只不过是一个受宠的妃子,并没有后世所说的干政、滥杀无辜、制造酷刑的形象。
展开剩余72%随着时间的推移,史料的描述逐渐丰富。妲己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,从最初的“受宠妃子”,一步步被塑造成恶毒、嚣张、冷酷无情的妖女,最终成为商朝灭亡的“罪魁祸首”。事实上,这种命运与纣王本人极为相似。纣王在早期的记载中仅仅被称作一个无道的君主,后来逐渐被附加上种种荒唐可怖的故事,比如“酒池肉林”“炮烙酷刑”,甚至“剖孕妇腹”。这些细节大多是后人逐渐加工编造出来的,让纣王从昏君彻底演变为变态暴君。
关于纣王的最早史料出自《尚书·牧誓》。这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发表的讨伐誓词,其中对纣王的罪状总结为两条:一是“轻信妇言”,二是“不用亲族,反而提拔逃亡之徒为官,祸害百姓”。如果冷静思考,这两条其实很难算得上真正的罪行。商朝晚期,许多贵族已经腐化无能,纣王不再倚重他们,而是大胆提拔下层有能力的人,这在现代看来甚至是有改革魄力的做法。而所谓“听信女人”,在当时的商朝也不是问题。因为商朝的贵族女性地位远比后世要高,女性能够执掌军政大权,比如著名的妇好就是带兵打仗的能手。既然女性能够参政,那纣王与妃子商议国事并非荒谬。
然而,《牧誓》却将这些行为都定性为罪恶,妲己于是便成了“女子干政”的典型代表,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背负了千年的骂名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种模式并不仅仅发生在商朝。夏桀有妹喜,纣王有妲己,周幽王有褒姒——三代末世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:皆因沉溺女色、远贤近小而亡国。这种巧合更像是史官为了教育后世君王,故意编织出来的模式化叙事。
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,在于早期史料的严重缺失。与后世朝代相比,夏商周的历史记录远不完善,加之孔子“删述六经”、秦始皇“焚书坑儒”,真正的原始资料已经所剩无几。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,后人只能靠想象与道德评价来补充,从而写出充满价值观色彩的历史叙事。妲己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被“制造”出来的人物,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角色,更是后世文人笔下维护礼法与宗法制度的象征。
实际上,商纣王的失败,与其说是沉迷女色,不如说是他试图进行政治改革,打击高层旧贵族的利益。这些贵族——包括箕子、微子、比干等纣王的近亲——很可能暗中与周武王勾连,泄露商朝对外用兵导致国都空虚的情报,最终才让周武王在牧野一举成功。若从这个角度来看,妲己的“罪名”不过是历史虚构的投影,而真正决定商朝灭亡的,是阶层利益冲突与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。
这便是妲己在历史与传说之间的真实处境:一个或许并不存在的女人,却因后世史官和文人的笔触,背负了三千年的恶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杆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