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新闻客户端 张一芳
唐代诗人杜牧《过华清宫》诗:“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,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和苏轼《荔枝叹》:“十里一置飞尘灰,五里一堠兵火催。颠坑仆谷相枕藉,知是荔枝龙眼来。”共同描绘出一幅十万火急飞骑千里送荔枝的画面,道出了唐代最高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朽本质。
杨贵妃与荔枝的典故,见于《新唐书·玄宗贵妃杨氏传》:“妃嗜荔枝,必欲生致之,乃置驿传送,走数千里,味未变已至京师。”
其实人们珍爱荔枝,与杨贵妃无直接关系。早在汉代,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,荔枝即为岁贡之物。王逸《荔枝赋》赞其“卓绝类而无俦,超众果而独贵”。《后汉书·和帝本纪》:“旧南海献龙眼荔枝,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奔腾阻险,死者继路。”说明驿送荔枝早见记载。
检诸史料,古来为朝廷进贡荔枝的产地,有岭南和涪州(今涪陵)之分,唐时人多指自岭南。司马光编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三十一》载:“妃欲得生荔支,岁命岭南驰驿致之,比至长安,色味不变。”杨妃贵宠好嗜,唐玄宗令驿马飞驰传递,遂成定论。
展开剩余79%荔枝原名“离枝”。朱应《上林赋·扶南记》说:“结实时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必以刀斧劙取其枝,故以为名。”人们不喜欢“离”字,就渐被“荔枝”取代。
中国是荔枝的原产地,与香蕉、菠萝、龙眼同称“南国四大果品”,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四川、台湾、云南等地,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。10世纪前后传入印度。17世纪传入越南、马来西亚半岛和缅甸等国家。引种荔枝的国家和地区有南非、马达加斯加、以色列、墨西哥和美国佛罗里达及加利福尼亚州、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等。
福建莆田(即兴化),栽培荔枝始于唐代。郭沫若称莆田是“荔城无处不荔枝”。论及品种,蔡襄在其所著述的《荔枝谱》(成书于1059年),已列举莆田荔枝30余种。而明代徐渤《荔枝谱》称仅福建一省有90余种。其中有名的“陈紫”荔枝,《广群芳谱》称其:“剥之凝如水精,食之消如绛雪。其味之至,不可得而名状也。荔枝以甘为味,虽百千树莫有同类,此所以为天下第一。”据说“陈紫”最初为著作郎陈琦家所种。蔡襄《荔枝谱》说:“闽中尤重陈紫。富室大家,岁或不尝,虽别种千家,得者自以为幸。”可见当时陈紫身价之高。
据《枫亭志》载,宋人陈洪进有女,称十八娘。这位出身高贵的姑娘同情民众疾苦,变卖首饰,挖掘了一条从枫亭到涂岭驿坂溪灌溉水道,并在两旁种植荔枝。这种荔枝香味尤绝,取名“十八娘红”。苏东坡有诗赞曰:“红绡白瘦香犹在,想见当年十八娘。”徐渤又称之为“红绡香”。蔡襄则誉其为“绛衣仙子”。
除陈紫外,莆田还有两种名品,其一为“状元红”,其二叫“宋家香”。状元红果形大,皮鲜红色,有清香,果肉多浆。宋家香果实略小,果核中间有一道凹痕。在莆田城内,至今还有一株一千三、四百年树龄的宋家香荔枝树,1923年被台风吹折,后来竟复抽新枝,1951年又开始结实。
古人说:“荔枝之于果也,仙也,佛也,实无一物得以拟者。”表达的是人们对它的偏爱之情。苏轼《惠州一绝》诗: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黄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而清朝吴应逵更声言日食荔枝一两千颗,并自命为荔枝第一知己。荔枝的诱惑力使得佛门弟子也一改“不尝殷红似血之果”的教规,而大造“要得仙、荔枝啖”的舆论,以争得口福。
吟咏诗文更是不计其数,如:唐杜甫《赠翰林张四学士》:“翰林逼华盖,鲸力破沧溟;天上张公子,宫中汉客星。赋诗拾翠殿,佐酒望云亭;紫诰仍兼绾,黄麻似六经。内颁金带赤,恩与荔枝青。”韩偓《荔枝》:“巧裁彩片裹神浆,崖蜜天然有异香;应是仙人金掌露,结成冰入茜罗囊。”徐夤《荔枝》:“朱弹星丸粲日光,绿琼枝散小香囊;龙绡壳绽红纹粟,鱼目珠涵白膜浆。”宋苏轼《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》:“垂黄缀紫烟雨里,特与荔枝为先驱;海山仙人绛罗襦,红纱中单白玉肤。”杨万里《四月八日尝新荔枝》:“一点胭脂染蒂旁,忽然红遍绿衣裳。紫琼骨骼丁香瘦,白雪肌肤午暑凉。掌上冰丸那忍触,樽前风味独难忘。”薛涛《忆荔枝》:“传闻象郡隔南荒,绛实丰肌不可忘;近有青衣连楚水,素浆还得类琼浆。”明陈辉《荔枝》:“南州六月荔枝丹,万颗累累簇更团;绛雪艳浮红锦烂,玉壶光莹水晶寒。高名已许传新曲,芳味曾经荐大官;乌府日长霜署静,几株斜覆石栏杆。”清谭莹《岭南荔枝词》:“十里矶围筑稻田,田边博种荔枝先;凤卵龙丸多似谷,村村箫鼓庆丰年。”
荔枝的适食范围宽泛,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尤其适合产妇、老人、体质虚弱者、病后调养者食用;也适合于贫血、胃寒和口臭者。我国民间一向把干荔枝和桂圆当作重要滋补果品,这是有道理的。在荔枝果肉中,含有丰富的蔗糖、葡萄糖、磷脂、维生素C以及柠檬酸等。李时珍说:“荔枝,炎方之果,性最畏寒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说它气味甘、酸、温、无毒,主“止渴,益人颜色”,“通神、益智、健气”,治“瘰疠瘤赘,赤肿疔肿,发小儿疹疮”。荔枝核中含皂苷、鞣质等,气味甘、温、涩、无毒。核入药为收敛止痛剂,治心气痛和小肠气痛。《本草衍义》说:“以一枚煨存性,研末,新酒阴,行散滞气,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,故其治颓疝卵肿”,又治“妇人血气刺痛”。
对于荔枝的保鲜储藏,古人是很有办法的。徐渤《荔枝谱》说;“乡人尝选鲜红者,于竹林中择巨竹,蓄开一隙,置荔枝于节中,仍以竹箨裹泥,固封其隙,借竹生气滋润,可藏至冬春,色香不变。”又《广语》称:“就树摘完好者,留蒂寸许,以蜡封之,乃剪去蒂,复以蜡封剪口,以蜜水满浸,经数月色味不变。”
荔枝除鲜食、干制外,果肉还可制罐、渍制和酿酒。荔枝酿酒,每百斤可制酒10多斤。榨汁后与蜜同烧,煮成香美的荔枝膏;将鲜荔枝剥壳,浸入高粱酒中,可制出清甜芳香的荔枝酒。在广东,又有将干茶叶浸在荔枝汁中,再晒干做成荔枝茶的,散发出的幽香真是沁人心脾,令人不饮自醉。
“荔枝浆”也别有韵味。其制作方法是:荔枝初熟时摘下,榨出白浆,每斤浆入蜜1.5斤,搅匀,煮熟后置于瓷瓶中,封口。一月余,浆蜜结成香膏,味美如醴酪。在广东有些人家常以荔枝浸井水中,第二天午后作冷饮品来消暑解渴。清朝屈翁山诗云:“露开寒泉百尺深,摘来经宿井中沉,日精化作月华冷,多食令人补太阴。”这便有点神仙味道了。
荔枝品味好,声高誉,在各种水果中,也同时是最不能大意的。荔枝性热,多食易上火,阴虚火旺者慎服。《食疗本草》:多食则发热。《海药本草》:食之多则发热疮。《纲目》:鲜者食多,即龈肿口痛,或衄血。病齿匿及火病人尤忌之。可适量喝凉茶预防和去除火热。民间亦常用荔枝壳熬水喝下,下火效果明显。
鲜荔枝含糖量很高,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黏膜,导致胃痛、胃胀。而且空腹时吃鲜荔枝过量会因体内突然渗入过量高糖分而发生“高渗性昏迷”。糖尿病人慎用荔枝。
发布于:浙江省加杠杆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